基于貝葉斯法估計龍竹人工林葉面積指數模型
【摘要】:以云南廣泛栽培龍竹的滄源和新平2個縣為研究區,以異速生長方程為LAI基礎模型,結合73塊樣地數據,采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有先驗信息貝葉斯法和分層貝葉斯3種方法對模型參數進行擬合,運用決定系數(R_2)、均方根誤差(RMSE)和估測精度(E)指標對擬合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當未引入隨機效應變量時,傳統的最小二乘法和有先驗信息貝葉斯法的R_2、RMSE和E分別為0.487 5、0.007 1、75.31%和0.487 4、0.007、75.31%;引入隨機效應變量后,分層貝葉斯方法R2、RMSE和E分別為0.673 3、0.005 7、80.27%,估測效果較最小二乘方法和有先驗信息的貝葉斯方法有較為明顯的提高,R2提高了0.185 8,RMSE降低了0.001 4,E提高了4.96%。對于有明顯地域差異的樣本,分層貝葉斯方法能明顯提升模型參數估測精度,適合中大尺度上采樣數據的模型參數估測。
|
|
|
|
1 |
吳項乾;曹林;申鑫;汪貴斌;曹福亮;;基于無人機激光雷達的銀杏人工林有效葉面積指數估測[J];林業科學;2020年01期 |
2 |
黃蘭鷹;鄭亞雄;張美曼;尹子旭;姜小雨;肖簫;官鳳英;;應用地基激光雷達對毛竹林有效葉面積指數的提取及敏感性分析[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21年09期 |
3 |
趙麗芳;譚炳香;楊華;李增元;;高光譜遙感森林葉面積指數估測研究現狀[J];世界林業研究;2007年02期 |
4 |
周宇宇,唐世浩,朱啟疆,李江濤,孫睿,劉素紅;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葉面積指數測量及結果[J];資源科學;2003年06期 |
5 |
胡耀華;伍業綱;王釗;舒宜通;;關于巴西橡膠樹林葉面積指數的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1981年02期 |
6 |
鄧文平;郭錦榮;鄒芹;陳琦;黃家輝;盧妍潔;劉苑秋;;廬山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時空分布特征[J];生態學報;2021年06期 |
7 |
陳卓;范文義;于穎;毛學剛;;運用機載激光雷達數據估算不同森林類型葉面積指數[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20年11期 |
8 |
席建超,張紅旗,張志強;應用遙感數據反演針葉林有效葉面積指數[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
9 |
王曉紅;申方圓;周鑫;葉天一;叢日征;楊蘭;黃艷;;撫遠地區三種林型葉面積指數的估測[J];溫帶林業研究;2018年03期 |
10 |
許章華;劉健;余坤勇;龔從宏;謝婉君;唐夢雅;賴日文;李增祿;;利用普通數碼相機估測松林葉面積指數與標準誤[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年05期 |
11 |
許章華;劉健;龔從宏;唐夢雅;謝婉君;余坤勇;賴日文;李增祿;;馬尾松毛蟲寄主有效葉面積指數遙感反演模型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10期 |
12 |
柯峰;翁殊斐;蘇志堯;;城市綠地園林樹種葉面積指數測定方法研究——以小葉榕為例[J];福建林業科技;2011年03期 |
13 |
林鴻榮,江洪,劉躍建;飛播云南松林葉面積指數的變動規律[J];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84年04期 |
14 |
蘇宏新;白帆;李廣起;;3類典型溫帶山地森林的葉面積指數的季節動態:多種監測方法比較[J];植物生態學報;2012年03期 |
15 |
張紅旗,陳永瑞,牛棟;紅壤丘陵區針葉林有效葉面積指數遙感反演模型[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4年02期 |
16 |
劉暢;譚宏超;譚汝強;;立地條件與經營措施對高氏甜龍竹生長的影響[J];世界竹藤通訊;2021年03期 |
|